植物生理学报

期刊导读

学术会议集锦

来源:植物生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0

而且最后产量“汕优2号”仍比“泸双1011”分别增产6.4N、73.90/、21.4%。那种认为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对高温反应更敏感的观点是缺乏充分试验根据的。只是由于现有杂交组合生长期较长,在高温伏旱地区种植如果播、栽期安排不当,则抽穗期容易遇上高温伏旱的威胁。+第三,高温影响结实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的。据省气象局对江津、涪陵、万县、达县、重庆等地、市气象资料的统计,这些高温伏旱地区任意15天中连续10天或10天以上日平均气温≥30。C或极端最高气温≥359C的高温,历年逐句出现频率在20%以上的,都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只要在7月中旬以前齐穗,即可基本避开高温危害。近年,这些地区试验、总结证明采用温室两段育秧,把播种期提早到3月上旬,最迟播期控制在中旬以前,基本上可使杂交中稻的齐穗期提早在7月上、中旬,减轻或避过高温伏旱的危害。例如三台县气象台、农科所试验,“汕优2号"在同期栽插条件下,温室两段育秧提早在3月7日播种,于7月18日齐穗,比3月14日播种的露地育秧7月24日齐穗提早6天。海拔285米的隆昌县顺和公社两年实践,“汕优2号”采用温室两段育秧,3月上、中旬播种,均能在7月中旬以前抽穗开花。.事实上,近几年在高温伏旱区凡是采取了避灾措施,杂交中稻都得到发展,并在提高水稻产量上起了较大作用。荣昌县建设公社海拔3墨8公尺,水稻总产1976年以前历史最高水平为640万斤,1977年开始发展杂交水稻,1978年杂交水稻占.7K稻总面积的42%,水稻总产上升到806万斤,1980年杂交水稻占90%,总产达900万斤。由于发展杂交水稻,水稻总产5年增长了三分之一。固然,就我省川东地区的立体气候来讲,气温有随海拔高度降低而增高的规律,而高温危害又是影响水稻结实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把杂交水稻产量的高低、空秕率的多少仅仅与海拔高度联系起来,认定低海拔地区空秕率一定高,产量必然低,并主张以海拔高度作为布局杂交水稻的唯一依据,划定450公尺以下为杂交中稻的“禁区”,这实际上就是把影响杂交水稻空秕率的因素一概归结为高温,而且又把这种影响看成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显然,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我们认为,在高温伏旱地区,只要十分重视高温危害问题,并在全面地、客观地分析高温危害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趋利避害措施,这些地区杂交中稻是可以发展的。十分明显,这里所说的发展,是在采取有效避灾措施前提下的发展。●’三、发展杂交水稻既要积极、稳步地扩大面积,·更要认真总结栽培技术经验着重提高单产过去几年,我省在发展杂交水稻中,在制种上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制种产量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扩大杂交水稻的栽培面积提供了可能。但是,对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高产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却做得不够,致使杂种优势在二些地区未能充分发挥,这又反过来影响了面积的迸一步扩大。因此,当前发展杂交水稻应当在提高单产上狠下功夫,这就必须系统总结近几年成功的栽培技术经验加以推广,同时认真分析、研究栽培技术申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1981年第1期试验研究指出:过去,常规水稻由高秆变矮秆后,高产群体结构的突出变化是大幅度地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穗数,高产栽培的途径是主攻穗多、争取穗大;依靠主穗、争取分蘖。而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的特点是:一定产量水平的穗数变异幅度较宽,分蘖穗占有很大比重;具有明显的大穗优势,每穗粒数在产量构成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此,高产栽培的基本途径是:在一定基本苗基础上,依靠分蘖成穗;在一定穗数水平上,主攻大穗,充分发挥杂交水稻分蘖优势和大穗优势。基本措施是: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早播是争取杂交水稻高产的一条重要措施。据各地分期播种试验结果,在适期播种范围内,现有杂交组合的产量均随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如省农科院作物所试验,“汕优2号"以4月5日播种的产量为对照,4月15日、4月25日播种的分别减产3.9%、12.5%。长寿县农科所试验,“汕优2号”以3月26日播种的产量为对照,4月15日、4月25日播种的分别减产9.2%、22.3%。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即使在迟栽的情况下,也应在最长秧龄一般不超过60天的前提下,适时早播栽长龄多蘖壮秧,而不宜推迟播期栽短龄秧。综合各地经验,最迟播期川西北宜在4月上旬前,川东南宜在3月25日前。培育多蘖壮秧是依靠分蘖争取穗大的基础,关键是将秧田播种量控制在20斤以内,通过肥水攻蘖使栽秧前秧苗单株带蘖3—4个以上。近年来推广的温室两段育秧技术,省种、成秧率高、有利于培育多蘖壮秧,特别是为早播、早齐穗躲过伏旱找到了一条路子,同时可增大秧龄弹性,为提高迟栽田、坐蔸田产量增添了措施。寄秧田采取抽窝留苗的办法,还可解决秧田迟栽低产的问题,这个经验应当充分肯定。当前,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由此而对杂交水稻的秧龄产生了似乎无极限的错觉,任意延长秧龄。试验资料指出,现有杂交水稻秧龄一般不宜超过60天i.叶龄指数不宜超过55,同时在此极限内采用长秧龄,还必须与降低秧田播种量或寄栽密度,提高本田栽插苗数相配合。2、少秧密植,亩栽基本苗7--10万。适宜的基本苗数是获得一个合理群体动态结构的基础。确定杂交中稻的基本苗,既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单株分蘖力,增大穗数组成中分蘖穗比重;向时又要能保证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所要求的全田总苗数。综合各地经验,杂交中稻每亩基本苗数一般宜在7—10万(肥力水平低、栽插时间迟可适当偏高),·并采用宽行条栽、少秧密植、保证每亩1.5—2.O万窝。如果基本苗过少,过分依靠单株分蘖,会相对延长分蘖期,增大后生分蘖比重,势必上林率不高,达到要求穗数的可靠性不大,或者起码是不经济的。呕是,基本苗过高,不能充分发挥杂交水稻的分蘖优势,而且总苗数过高也会激化穗、粒矛盾。当前,迟栽田、坐蔸田以及丘陵区的捞田,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穗数不足的问题,应当增穴、增苗,保证每亩基本苗栽足10万左右,并酌情增施肥料。3、前促、中控、后保,确保前期壮苗早发,中期稳健生长,后期不早衰、不贪青。科学实验和生产调查指出:前期壮苗早发,中期稳健生长,7后期不早衰、不贪青是杂交中稻的高产苗情。实现这个苗情的基本措施是:在适宜的基本苗基础上通过重施底、肥,早施攻蘖肥,浅水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使栽后20天左右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水平,即排水晒田,促进生长中心由氮素代谢为主向碳素代谢为主的顺利转移,控制后4四川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