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报

期刊导读

何传俊且知耕耘勿问收获

来源:植物生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为“三农”尽心竭力,教授农民食用菌种植技术,帮扶菌种场发展壮大,是他一生放在心上、踏踏实实在做的事业。

何传俊

艰苦创业 初入九三

1965年,何传俊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专业,之后进入杭州市农科院工作,一头扎进“农用抗生素筛选”的研究。资料稀缺,无可借鉴,他不怕;条件艰苦,信息滞后,他也不惧。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他不耻下问,勤学苦干,终于研制出了名噪一时的抗小麦白粉病特效药——“庆丰链霉菌”,为日后进行食用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杭州市菌种站成立,何传俊担任站长。杭州市食用菌协会也紧接着成立,由他担任秘书长。何传俊的第一个任务是带领大家推广“平菇露天栽培技术”,凭借在农抗研究中练就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他一边埋头做实验,一边奔走做推广,左手急找市场,右手紧抓销售。为了收购平菇,大年三十,他白天坚守在田间,晚上露宿在农村。功夫不负有心人,何传俊一点儿一点儿将平菇的销路打开,平菇生产也随之在全省推广开来。应用面大,影响广,效益高,亮眼的成绩让何传俊负责的这个项目脱颖而出,在1984年获得了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浙江省农业厅科技改进二等奖等。

1988年,已经成为行业带头人的何传俊光荣加入九三学社,成为当时杭州市农科院里的第一个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的宗旨是爱国、民主、科学,这与他一门心思做食用菌的科研和推广的理念不谋而合。他下定决心,要追随前人先贤的足迹,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强烈责任感的促使下,何传俊牵头在国内举办一期期食用菌“星火计划”培训班,他自己编写了实用性极强的教材,又带领学员实地操作,现场参观,使用基础知识和最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向广大农村输送科技知识,培养科技人才。到1992年9月,何传俊共举办培训班63期,培养科技人才近2000人。湖南学员龚道平在参加过培训班后,感慨道:“你们培训班正宗,保质保量,是我参加过的各类培训班中,教得最好的。”

力挽狂澜 走出困境

1989年10月,因为种种原因,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对我国出口的蘑菇罐头采取“自动扣留”的限制措施,大批滞销的蘑菇被菇农忍痛倒进钱塘江,上百个蘑菇种植场被迫歇业。受此“寒流”影响,何传俊所组建的杭州市菌种站和杭州市食用菌协会也岌岌可危。菌种站十几个科技人员,无奈散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坚守阵地。“菌种站即将撤销”,“老何要内退”,食用菌只能“自生自灭”……一时间风声鹤唳,流言四起。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何传俊面对压力,想起了九三学社社内无数老一辈的科学家:邓稼先、陈芳允、茅以升……他们遇挫折而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他,鼓舞着他,让他重新燃起斗志。四面楚歌之下,何传俊选择咬牙坚守,选择全力以赴继续投入到食用菌的科研和推广中去,努力在“黑暗”中寻求“黎明的曙光”。

1996年,高温蘑菇“新登96”横空出世。凭着专业的敏感性,何传俊嗅到了食用菌发展复苏的契机。铆足干劲儿的他摩拳擦掌,狠下决心投入到高温蘑菇推广的工作中去。何传俊在周浦、袁浦、转塘、萧山等地一边脚踏实地搞试点、做实验,一边马不停蹄做推广、找市场。菇农缺技术,他就免费给农民办培训班,教他们学技术,他吃住在农村,扎根在菇棚,歇息在田埂。领导不熟悉,他就邀请他们实地参观视察,耐心给他们做讲解。销售缺渠道,他就组织各种高温蘑菇现场会、研讨会、推广会。在他的默默坚守下,食用菌市场紧闭的大门又一次打开了。

与此同时,何传俊在嵊州发现当地菇农使用硅藻土做复土,蘑菇长势特别好。职业敏感性和科研探究心驱使他对硅藻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这种硅藻土具有优越的持水性,保温、通气效果佳,用它做培养基,培养菌种事半功倍,而且菌种质量极佳。培养出了高质量的菌种之后,何传俊兴冲冲来到省科委,申请了食用菌“矿物培养料研究”的省级项目课题,并被成功立项。

高温蘑菇和矿物培养料硅藻土的研究和推广,带动了整个食用菌行业的复苏和高速发展,持续十年低谷的食用菌行业,渐渐起死回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何传俊一手组建的杭州市菌种站和杭州市食用菌协会蒸蒸日上,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壮大。而他,也终于实现了一个九三人的自我价值。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受到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感召,在何传俊和其他社员的推荐下陆续加入九三学社的队伍中来,从唯一到数十个,农科所的九三学社队伍越来越壮大,农科支社随之成立起来。成为农科支社骨干的何传俊也勇敢地承担起更多的组织工作,为农科支社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教学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